法制博览文献翻译(免费翻译文献)(4)
【作者】网站采编
【关键词】
【摘要】:整个社会按照地位尊卑被分成四大种姓: 1、婆罗门。主要由宗教祭司组成,负责解释宗教经典,举行宗教仪式,是文化教育的垄断阶层。 2、刹帝利。主整个社会按照地位尊卑被分成四大种姓:
1、婆罗门。主要由宗教祭司组成,负责解释宗教经典,举行宗教仪式,是文化教育的垄断阶层。
2、刹帝利。主要由贵族和武士组成,负责对老百姓进行统治,征收赋税,保护婆罗门等。
3、吠舍。主要由商人组成,负责商业贸易缴纳赋税,供养前两个阶层。
4、首陀罗。主要由农民,工匠,佣人等组成,地位比较卑贱,负责为以上三个种姓提供产品和服务。
除了这四大种姓外,还有一个群体被排斥在种姓制度外,他们被称为贱民,地位最为卑贱,只能从事丧葬清洁屠宰都工作。
其中前三个种姓主要由雅利安人构成,首陀罗和贱要是达罗毗荼人,数量也最为庞大。
为了巩固这套制度,精英们把种姓和宗教在了一起,使之神圣化,人们以虔诚敬畏的心理遵守着这套制度。
种姓制度有多可怕1、个人发展受限
种姓世代沿袭,同时又和职业在一起。种姓之间有严格的隔离制度,不能跨种姓通婚,也不能跨种姓改变职业。
世代沿袭,意味着婆罗门的后代永远是婆罗门,而贱民的后代永远都是贱民。假如某个贱民想要提升自己的种姓,那是万万不能的。
假如种姓只是一种身份的象征,和财富不挂钩的话,危害倒也没那么大,不过就是一个虚名而已,个人即便没有身份上的荣耀,还能追求物质上的成功,可是偏偏种姓是和职业在一起的。
在四大种姓下,又分出成百上千个亚种姓,而每一个亚种姓都和某一种职业对应,一个人的种姓是固定的,他所从事的职业也是固定的。
既然种姓世袭,那么职业也就随之世袭。农民的儿子生来就是农民,而且世世代代都是农民。贵族的子孙生来就是贵族,而且世世代代都是贵族。
假如一个农民满腹经纶有治国才能,那也没有任何用武之地,一辈子就只能在一亩三分地里打转。假如一个贵族天资愚钝大字不识几个,他照样能混个一官半职,管理属下百姓。
2、社会丧失活力
种姓制度对印度造成的最大危害就是社会丧失发展活力,很多人到印度以后,就会发现当地人基本上都胸无大志得过且过,没有什么进取心,之所以会这样,就是种姓制度造成的结果。
由于人们的职业被限制住了,农民再怎么努力工作也无法变成商人,商人再怎么努力,也变不成贵族,人们的职业生涯一眼就能望到头,不仅自己如此,子子孙孙都是如此。
既然努力奋斗改变不了自己的身份地位,也改变不了子孙后代的身份地位,那还有什么理由努力呢?
底层安于现状,精英阶层同样如此。一个婆罗门就算再傻,照样有一群人供养,一辈子吃喝不愁,一个刹帝利就算再蠢,照样能统治百姓,既然如此,精英阶层还有什么动力提高自己的学识和治理水平呢?
于是整个社会一下子就失去了活力,反正努力改变不了什么,那干脆就这么得过且过吧。
当然对广大底层百姓来说,上层精英也没有让他们完全绝望,而是给他们画了一个大饼,这些低种姓只要这辈子安分守己,认真遵守宗教的各种戒律,下辈子就可能成高种姓,到时候就能像婆罗门刹帝利一样享清福了。
低种姓人群这下似乎有了希望,一辈子战战兢兢小心翼翼的遵守着种姓制度的各种教条,不敢逾越雷池半步,忍受着各种苦难,就等着来世成为人上人。
3、低种姓生活悲惨
印度教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洁净,这种洁净并非像我们一般认知上的现代卫生观念,而是被赋予了宗教色彩。
比如低种姓人是不洁净的,高种姓不能和他们在一起吃饭,否则就会受到玷污,要举行宗教仪式才能净化。
从事屠宰清洁等工作的低种姓是不洁净的,高种姓要远离这些人和场所,为了维护自己的纯洁,低种姓甚至禁止进入某些高种姓居住的地方。就连低种姓人的影子都被认为是肮脏的,高种姓避之惟恐不及。
假如低种姓不小心越过了界限,比如和高种姓坐在了一个桌子上吃饭,那就是对高种姓的极大冒犯,轻则挨一顿暴打,重则丢失性命。
至于婚嫁人生大事,更是马虎不得。高种姓的男人虽然可以娶低种姓女人,但是低种姓男人娶高种姓女人却是万万不行的。
一旦一个低种姓男人和高种姓女人谈恋爱甚至结婚,他有很大概率被高种姓家庭打死,即便是在现代印度,这样的事情依然层出不穷。
种姓制度的现状1947年独立后,印度在法律上明确废除了种姓制度,任何人不能因种姓身份受到区别对待。
文章来源:《法制博览》 网址: http://www.fzblzz.cn/zonghexinwen/2022/1209/1667.html